2008.第十二期

发布时间:2009-01-20 08:00 浏览数:1643 来源:本站

医学科技成果简介(一)

骨外科学

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与相关基础研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完成的该项目,从提高脊柱侧凸的疗效、改善躯干平衡和恢复生理曲度、增加对难治性脊柱侧凸的矫形能力和预防并发症着手,系统地开展了脊柱侧凸的病因学、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脊髓损伤的预防和监测的研究;开展了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价研究。研究结果为:1、在国内率先开展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2、首次建立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主观评分标准SRS-22简体中文版;3、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避免Lenke5型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后失平衡的术前影像学观测指标;4、提出了椎弓根螺钉间隔置钉的新策略,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5、提出全钉矫正下发生近段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6、深入研究了多种难治性、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7、观察到胸椎右侧凸患者三尖瓣返流是对照组的3倍;8、围绕脊柱侧凸的诊疗研制了系列产品,形成多项专利技术,主编出版了三维矫形专著《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专家认为,该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相关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为国际领先。

慢性骨髓炎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骨髓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患,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完成的该项目,主要进行了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复合肌皮瓣骨移植等综合措施治疗慢性骨髓炎。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采用锁定钢板结合游离腓骨移植技术治疗骨缺损,取得了良好疗效;2、在国内外首次应用负载抗生素的生物活性玻璃,进行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探索生物活性玻璃治疗骨髓炎的可能性;3、自行设计发明的PRP离心管,可在同一容器内完成二次离心,从而减少了污染提高了离心效果,该离心管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在国内首次应用PRP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专家认为,该项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骨盆环肿瘤切除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骨盆环肿瘤切除后的重建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力学问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完成的该项研究,从有限元模拟、离体标本的生物力学分析、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等方面对不同的重建方式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并在全骨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滑轨式骨盆力学实验台的研制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性。实验研究结果提示:1、骨水泥重建及腓骨移植结合双棒固定重建与骨盆正常状态的力学稳定性较为接近;2、人工半骨盆假体置入后,其髋臼杯上缘及假体耳状面骶髂螺钉接触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3、在国内最早采用腓骨移植结合内固定技术,以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专家认为,该研究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和假体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利用有限元和体外生物力学系统评估骨盆环重建方式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常见于交通事故损伤及高处坠落伤,临床上对该损伤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治疗时机等都存在争议。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完成的该项目,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非手术及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治疗的时机、入路和术式,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方案的优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案。该研究中有87例患者的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平均为72.2%,其中52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的ASIA评分由34.0050)提高到46.19(2750),临床疗效明显提高。该研究结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并在国内42家医院推广应用。共发表论文53篇,其中20篇发表在《J Bone Joint Surg Am》、《Spine》、《J Trauma》《Eur Spine J》《J Neurosurg Spine》等权威期刊上,影响因子合计为37.777,被SCI期刊引用47次。专家认为,该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泌尿生殖外科学

尿毒症及其肾移植前后患者性功能和生育能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由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二军大附属长征医院和解放军117医院共同完成的该项研究结果揭示:1、肾移植术后的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年龄、经济状况、性心理状态、对性行为和性心理的认识等可影响肾移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透析不能改善尿毒症患者的性激素、微量元素的异常,而肾移植术后患者性激素异常、微量元素异常可以得到明显改善。2、肾移植术后睾丸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包括睾丸的体积、质地、曲细精管、曲细精管界膜和睾丸间质以及精子形态。3、治疗量的CsA对肾移植患者的精子形态有一定的影响,对精子其它参数无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男性生育能力明显好于尿毒症患者,成功肾移植术后2年的生育能力可以逐渐恢复至正常人水平。4、从术后时间及环孢素剂量探讨肾移植患者授孕的时机表明,男性成功肾移植患者选择手术2年后授孕比较合适。

该研究共发表论文39篇,其中在《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Andrology》等外文杂志发表5篇,有18篇论著分别被Medlineindex Medicus国外权威杂志、机构所收录,并有25篇论著被国内外杂志引用80余次。专家认为,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较系统的研究,总体达国际先进,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

激光在微创泌尿外科中的应用及其相关并发症预防研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该项研究,在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泌尿系统结石以及输尿管和尿道狭窄等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微创激光技术,获得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特别是首创2微米(铥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赢得国际上的高度评价;设计应用钬激光或铥激光切除膀胱全肌层的手术方式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率先利用三维导航系统实时监控进行穿刺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应用铥激光或钬激光治疗输尿管、尿道狭窄,为上述疾病的治疗模式提供新型方法。该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多家医院及学术机构进行手术演示和讲座,促进了激光微创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的水平。

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1432例经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该项研究,总结了1998年到20081432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经验,其中包括12006年报道的国内最大宗例数的腹腔镜手术的经验;2、在国内最早报道改良的后腹腔镜加下腹部小切口行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该术式创伤小,时间短,取得满意效果;3、在上海地区率先开展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和全膀胱切除术;4、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提出8cm以上的肿瘤,如果没有静脉癌栓及肾门淋巴结转移,也可考虑腹腔镜术式,突破了普遍认为的7cm以下方可行腹腔镜手术的观点;5、常温阻断肾蒂30min以内,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该研究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上报告和手术演示,指导众多医院开展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促进了我国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整体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达到国际先进。

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的临床研究上海市华东医院自2000年起引入国外先进的治疗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采用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撤除治疗、加用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更换抗雄激素制剂及雌激素等二线内分泌治疗方案治疗46例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取得较好效果,且治疗费用大幅降低。此外,该课题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方案、磷酸雌二醇氮芥联合环磷酰胺及米托蒽琨联合泼尼松方案等治疗34例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此化疗方案对高龄患者(平均年龄70岁)有较好的疗效及耐受性,适合门诊治疗。该研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效果满意,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研究小组根据专家的建议,将继续积累临床经验,通过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获得大样本资料,进一步深入的指导临床治疗。

眼科学

眼科超声技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完成的该项目,采用眼科专业超声诊断仪、超声生物显微镜和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等,对包括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环扎加压和硅油充填术及手术后并发症等进行了超声形态学研究。研究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了超声下早期诊断视网膜裂孔的概念;分析了玻璃体在多种视网膜裂孔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可用于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方法选择的分型;总结了微创玻璃体手术切口愈合的规律,并探讨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后并发症的病理形态演变过程。

该研究系统详细地将眼科超声技术除作为临床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断的辅助方法外,进一步提升为可以指导该类疾病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操作设计、提高手术治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该研究技术的推广,有望提高已经具备眼科超声仪器的基层单位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专家认为,该研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白内障微创手术临床应用研究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的首要原因,也是防盲治盲的重点。手术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和效果意义更大。为获得快速、无痛、舒适、创伤小、术后综合视觉质量好的手术效果,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以往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微创白内障手术技术新概念。其研究的创新处为:1、研究出快速、无痛的表面麻醉技术;2、发明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创撕囊镊(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发明安全有效的Straight Phaco Chop直接劈核技术,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好评;4、选择性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与视觉质量评价这一研究结果,是根据患者角膜厚度和散光情况,选择个性化白内障切口,减少术前角膜散光度、诱导较小的高阶像差并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术后角膜光学质量和视觉质量效果优于常规颞侧角膜切口。专家认为,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手术效率和视觉质量作了示范,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研究达到国内领先,部分内容达国际先进水平。

皮肤病学

重要致病真菌感染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系列研究隐球菌、念珠菌、曲霉菌和皮肤癣菌是临床上最重要的病原真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而倍受重视。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完成的该项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在重要致病真菌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隐球菌皮肤感染发病机制、隐球菌嗜中枢性相关机制、纤粘连蛋白受体在烟曲霉致病中的作用、念珠菌菌相转换调控机制以及非皮肤癣菌侵袭甲板等,获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对重要致病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手段做出了许多创新,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其中,已经把隐球菌脑膜炎真菌培养标准,腰穿鞘内置管和地塞米松在治疗中的应用和判断作为常规治疗手段在上海市和全国各大医院加以推广和应用,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同;研制的新型酮康唑喷膜制剂在军内外都得到了有效应用。该成果中的氯喹和二性霉素B新型纳米载体制剂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有益探索,值得进一步研究。该成果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在致病真菌感染防治领域的能力。专家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内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口腔医学

涎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特性及生物治疗的系列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高度转移两大生物学特性,给手术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远期生存率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在该项研究中得出如下结果:首次观察到腺样囊性癌的嗜神经侵袭与腺样囊性癌细胞的雪旺氏细胞分化有关;创建了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和沿神经播散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神经生长因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其配体CXCL12对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及肺转移均有重要作用;抑癌基因TIP30联合紫杉醇对腺样囊性癌的生长抑制具有协同作用,该研究应用携带抑癌基因TIP30和人肿瘤坏死因子-γ基因的重组减毒沙门菌质粒,结果显示其对腺样囊性癌的抑制作用优于单基因的效果。专家认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