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海医学学科人才建设发展模式的探索
发布时间:2005-11-15 08:00 浏览数:2715 来源:本站 自上世纪1997年以来上海卫生系统在学科和人才建设方面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有新举措出台,巩固了传统的优势学科,培育了新兴学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一支支年轻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已经形成,使上海卫生系统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得到巩固。但是还应该看到,在我国已经加入WHO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卫生系统面临的国外医疗机构竞争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继续抓好学科人才的建设,不断增创卫生人才和学科新优势,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一、筑巢引凤-构筑上海卫生人才高地
卫生系统是人才和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也是事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行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加强学科人才建设关系到医疗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是振兴上海卫生事业的根本,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周期长、成本大,因此要以前瞻性眼光看待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学科人才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考虑,对人才政策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不能因为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周期长、不能立竿见影就认为它不重要。学科和人才建设要形成制度,不论医疗卫生体系发生什么变化,都要切实保证学科和人才建设的投人。
各级医疗机构要不拘一格选人、育人,要善于识人、用人,不能唯学历、唯资历、唯职称。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人才。要建立正确的科技评估导向,培育适合人才成长、生存和脱颖而出的土壤,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
有调查显示,近20年来的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学》杂志,仅占论文总数的11.69%,这提示我们,应该正视科学规律,因学科制宜,制定多元化、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对基础研究应鼓励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而应用性的研究则应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如果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尺,就有可能会造成埋没人才,埋没创新成果的情况。
例如上海市卫生系统1997年选拔102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币青年科技人才列人“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简称“百人计划’’),由市卫生局给予启动基金,并与入围者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签订培养合同,落实培养措施,对培养对象的实际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学术地位、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医、教、研业绩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考核评估。如今通过5~7年的重点培养和锻炼,他们已经成为本市新一代优势学科带头人,从整体上推进了上海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
二、团结协作,整体推进上海医学学科
现代科学的系统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必须走“交叉合作”的道路,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的合作,而且需要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合作,也需要科技界和其他领域的合作。譬如上海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卫生系统要加强与上海其他生命科学领域有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这当中起到组织、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国家和上海正在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全面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立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上海卫生系统具有科研优势和特色的单位也应该主动整合进入和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各级医疗科研单位要注意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团队,三级医院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扩大新技术的辐射范围,要始终占领学科制高点,争做创新源、创新基地,要敢于跨越而不要只是追赶;要大胆创新而不要一味跟进;要加强协作而不能只靠单干。
例如我们曾联合全市的优势力量针对脑卒中、 恶性实体瘤、肝纤维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肾衰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组织了多次多中心、多层面、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又如对“急性脑血管病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课题,首次联合上海18家三级和二级医院进行协作研究,规范了脑卒中的治疗常规、溶栓治疗常规及脑出血微创治疗的规程,使这1 8家医院急性脑卒中的住院病死率下降了25.9%,住院时间从平均37.3天下降到25.7天。
2001年我们在领先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临床医学中心的建设计划,经过三次选拔,共有在建临床医学中心33个。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科优势向临床优势转变,构筑一个有机结合、紧密合作的学科群,有效发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集聚优势。经过3年的建设,各临床医学中心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临床诊治工作绩效明显提高,复杂疑难手术的开展和新的诊治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辐射半径持续扩大,许多疑难复杂病例正向临床医学中心集聚,大部分临床医学中心的外省市病人已经占到50%以上。
三、与时俱进,深化运行机制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卫生改革的核心工作。目前虽然已经打破了大锅饭,但收入差距拉得还不够大,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力度还不够,福利性的因素太多而激励因素太少。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拉开收入差距,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的职能将越来越多的转向提供教育、科研、卫生和文化等公共产品的服务上来,对卫生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也将逐年增加。卫生主管部门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引导作用,从具体的过程事务管理逐步转变到目标管理,积极营造卫生系统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在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和服务的实践中探索科学管理的新路子。
四、高瞻远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在医学科研和实践中,要全面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不但科技成果多,而且转化率高;不但科技论文多,而且引用率高;不但科技创新多,而且原始性创新的比例也高。
我们要结合上海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走上海卫生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深入分析世界医学科技发展态势和人民的实际需求,清楚认识差距,准确寻找突破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在方向选择上,紧扣人民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人才队伍上,要以培养造就领军人才为重点,以营造环境和文化为手段,使各种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制度建设上,要以资源配置、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符合科技创新特点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队伍动态更新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出重大创新成果,有利于加强综合交叉的组织模式。我们坚信,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能开创出上海卫生系统机制灵活、优势明显、服务精良、人才辈出的崭新局面,为实现2010年建成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之一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 许铁峰 张勘)